一、素人现象的兴起背景
过去十年间,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,打破了传统“精英主导”的内容生产模式。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70%、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(数据来源: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),为普通人提供了低成本表达与连接的渠道。与此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从真实、多元的个体故事中获取情感共鸣,“完美人设”逐渐让位于“有瑕疵的鲜活个体”。
这一现象的核心特征是:去中心化传播(普通人成为信息节点)、情感价值优先(真实体验替代精致包装)、圈层化认同(兴趣社群凝聚个体归属感)。例如,农村博主“张同学”用粗糙镜头记录日常农活,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,印证了市场对“非专业内容”的强烈需求。
二、平凡个体的三重社会角色
1. 经济生态的补充者
2. 文化多元的构建者
农民工诗人、外卖骑手画家等群体的创作,打破了“文化生产属于知识分子”的固有认知。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,骑手在APP留言区创作的诗歌日均超2000首,其中部分作品被出版社集结成册。这类内容的价值在于:提供底层视角叙事、重构审美标准(如“土味文化”的流行)。
3. 社会情绪的调节器
疫情期间,素人拍摄的社区互助视频缓解了公众焦虑;职场新人分享的“加班崩溃瞬间”引发广泛共鸣。这种“情绪共享”机制的作用不亚于专业心理咨询——它通过降低孤独感、提供参照样本帮助个体完成心理调适。
三、素人价值的当代性体现
1. 促进阶层流动的“软性通道”
传统社会中,教育、财富是阶层跃迁的主要路径。而素人通过内容创作积累影响力后,可能获得商业合作、职业转型机会。典型案例:贵州山区女孩“玲娜”因拍摄蜡染工艺视频被非遗机构聘为顾问。
2. 对抗“系统性倦怠”的解药
当“内卷”“躺平”成为热词,素人展示的小确幸生活(阳台种菜、旧物改造)提供了另一种生存范式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观看此类内容能使观众皮质醇水平下降15%-20%(数据来源:《行为医学杂志》)。
3. 社会治理的民间镜像
普通人的维权记录视频倒逼公共服务改进,如某市民拍摄道路塌陷过程促使市政部门2小时内到场维修。这种“全民监督”模式正在重塑与公众的互动逻辑。
四、挑战与突围路径
个体层面痛点
应对建议:
社会支持系统优化
五、从“现象”到“常态”的进化逻辑
素人影响力的持续释放,需要三个底层支撑:
1. 技术平权:5G与AI工具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(如自动剪辑软件)
2. 价值共识:承认“平凡贡献”的社会意义,摆脱“成功学”单一评价体系
3. 生态共建:、平台、用户形成“内容-服务-反馈”闭环
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:“普通人的微观实践,正在编织数字时代的新社会网络。”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重构,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关键密钥。